一年前,蓋斯特咨詢公司各領域專家對2024年汽車行業的發展趨勢做出預測,詳見《蓋斯特:2024年汽車產業十大趨勢預判》一文,受到業內同仁的廣泛關注。如今回顧,這些預測與產業發展高度吻合,既得到了實踐的檢驗,也為行業提供了參照和指引。那么站在2025年的新起點上,中國汽車產業將會迎來哪些新變化?這些變化又將如何影響產業的競爭格局和發展方向?蓋斯特再次展望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前景,預判了2025年汽車產業十大趨勢,現正式發布。
趨勢一:整體市場有望保持3%增長,但需政策端繼續發力
2025年國內宏觀經濟將延續“穩中求進”的主基調,加上“以舊換新”、“新能源下鄉”等相關政策的作用(近日國家部委已發布了范圍更大的政策),將進一步提振內需,促進汽車消費。不過汽車市場仍面臨兩大挑戰:一是國際上政治和經濟風險加劇,全球貿易環境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二是國內部分消費需求已經由于2024年實施的刺激政策而提前釋放,同時消費信心總體依然偏弱。
蓋斯特判斷:2025年中國汽車市場將延續小幅增長的態勢,全年整車銷量有望達到3250萬輛,同比增長3%左右。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和海外出口銷量仍是主要增量來源。其中,國內市場銷量在利好政策的作用下,或可同比增長1%左右,其余增長則來自海外出口。在國內市場上,新能源汽車的全市場滲透率有望突破50%,而乘用車市場滲透率將接近60%;同時,從各國別車型的市場占有率來看,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市占率將突破65%。
趨勢二:貿易出口同比增速預計下滑至12%左右
目前中國汽車出口保持良好勢頭,在海外市場展現出產品及產業鏈優勢。不過面臨的挑戰日趨嚴峻:一是歐美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相繼出臺了提高關稅等貿易限制性政策,后續將持續產生影響;二是地緣沖突干擾全球經濟和貿易,制約中國汽車出口增長。
蓋斯特判斷:2025年中國汽車貿易出口仍將保持增長態勢,總量有望達到約670萬輛,繼續蟬聯汽車出口全球冠軍。從車型上看,插混、增程車型將成為汽車出口增量的主要來源,這兩類車型有可能貢獻近50%的出口增量;從出口地區看,拉美、東南亞、中東等地區有望成為汽車出口短期增長的主要支撐。不過受貿易壁壘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中國汽車出口的同比增速預計將由2024年的約22%下滑至約12%。與此同時,諸多中國車企在海外投建或購入的工廠將陸續投產,但呈現區域性分化,如歐洲的落地速度相對較慢。
趨勢三:10萬-20萬的主流市場競爭格局加速重塑
從政策面看,2025年汽車“以舊換新”政策將延續,而車企的“低價增配”等策略將進一步提升主流市場產品的性價比;從供給端看,自主品牌車企將擴大10萬-20萬元價位優質新能源產品的供給數量,并加快技術迭代,從而加快推動新能源汽車繼續替代傳統燃油車。
蓋斯特判斷:2025年主流汽車市場將迎來新舊動能轉化的拐點,不同動力車型市場及車企競爭格局將加速重塑。特別是10萬-20萬元價格區間的主流車型市場,將成為國內汽車銷量增長的主要動力。這一市場將呈現出兩個特征:一是新舊動能轉化,新能源汽車的市場份額有望超過燃油車;二是自主新能源產品加速取代合資品牌的燃油車產品,導致后者繼續面臨強烈沖擊。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和更高價位的細分市場相比,在10萬-20萬元價位的汽車主流市場上,用戶對產品的要求更為苛刻,不僅重視價格,也關注智能化技術配置,這對企業的智能化技術能力與成本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趨勢四:“新汽車”多主體融合創新模式持續深化
當前多數整供企業的合作關系仍然停留在資源型合作層面,只有部分整供企業開始嘗試聯合開發產品,但通常也尚未真正建立起協同共創、共贏共生的合作關系。在“新汽車”生態化發展持續演進的趨勢下,傳統整供合作模式面臨兩個挑戰:第一,“新汽車”的核心技術日趨多元、復雜、易變,并且各種技術之間相互交織、彼此關聯,傳統上下序的整供合作關系難以打造出具備持續綜合競爭力的“新汽車”產品;第二,隨著市場變化加快、產品研發周期縮短以及用戶個性化需求增強,傳統逐級傳遞信息的整供合作模式難以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為此,整供企業迫切需要建立伴生伙伴式的協同共創合作關系。
蓋斯特判斷:未來整車企業只有在融合創新的理念下構建多主體融合創新的生態,才能形成打造“新汽車”的可持續的體系化能力。隨著汽車產業重構日益發展,預計2025年多主體融合創新模式將在廣度和深度上進一步擴展。具體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融合的邊界將持續擴大,實現以大智能產業為核心的多產業、多領域、多環節打通;二是融合的內涵將持續深化,整供企業將由過去單純的“資源型”合作關系轉向“能力型”的生態伙伴關系,形成基于各自專業化能力的有效分工協同,共同挖掘并滿足用戶需求;三是整車企業的核心能力將發生轉變,作為品牌擁有者的整車企業掌握著數據這一核心的生產要素,在此基礎上必須著力掌握架構能力、資源統籌及整合能力,以主導生態建設。
趨勢五:增程、插混技術升級將進一步推動市場擴容
從技術層面來看,增程和插混產品關鍵技術將呈現出升級趨勢:一是發動機熱效率持續提升,更多熱效率達45%的混合動力專用發動機將在2025年具備產業化應用條件,而頭部車企的發動機熱效率將突破46%;二是電池低溫性能得到改善,目前部分車企已經推出了能夠適應-40℃至-20℃低溫環境的增程和插混技術,將在2025年落地應用;三是增程產品的NVH性能持續優化,2024年車企在增程產品研發上普遍加強了降噪及提升駕駛平順性,這些工作仍將是2025年的重點發力方向。
從產品層面來看,增程電動產品方案越來越傾向于配備大容量電池、小容量油箱以及支持高倍率快充?;谶@類方案,2025年將有多款純電續航里程達400公里、綜合續航超1000公里、且支持4C/5C快充的增程產品投放市場;同時插電混動產品將有兩種主要方案,一是“小電池+大油箱”組合,二是“大電池+大油箱”組合。由此,2025年插混產品的綜合續航里程有望超過2000公里。
蓋斯特判斷:2025年,車企將持續推進增程和插混車型的關鍵技術升級與產品方案優化。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增程和插混車型無續航里程焦慮且價格競爭力較強的優勢日益顯現,加之駕駛體驗的持續改善,增程和插混產品的市場份額還將進一步擴大,成為車企在國內外市場銷量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一方面,增程和插混產品將繼續擔當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長的重要引擎,預計2025年其銷量將占據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半壁江山;另一方面,增程、插混和混動產品將成為中國自主車企出口的主力軍,助力海外市場拓展。與此同時,外資車企也在加快規劃及研發增程產品。
趨勢六:超充站加快布局,推動光儲充一體化發展
受三個關鍵因素推動,2025年超充站布局將進一步提速。首先,800V高壓車型銷量將持續增長,對超充站的需求顯著提升。2024年800V高壓車型銷量約80萬輛,比前一年增加近50萬輛,市場滲透率超過8%。2025年有望持續這一增長勢頭,進一步增加對超充站的需求;其次,地方政府將加快超充站的建設步伐。2025年是多個城市“超充之城”規劃的收官之年,但目前大多數城市距離目標仍有較大差距,如北京、重慶分別規劃在2025年建成1000座、2000+座超充站,而當前完成量分別為144座、500座,所以各地大概率會加快推進超充站建設;最后,各類企業都將積極參與超充站的建設,包括ICT科技公司、部分新勢力車企以及補電設施的第三方運營商等。
蓋斯特判斷:超充站建設與800V高壓車型的推出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將共同緩解用戶長途出行的里程焦慮,并顯著提升用戶的充電體驗。綜合來看,2025年超充站將加快布局,基本實現覆蓋主要高速公路服務區,在城區充電場景中也將持續增加。同時,為了減輕超充站對電網的沖擊,光儲充一體站的發展進程預計將會加快。目前,全國多地已實施了多個光儲充一體站示范項目,在主要應用場景中均有落地,同時其核心組件的價格也在持續降低,預計2025年光儲充一體化的進程將會提質、加速。
需要指出,超充站與其他功率等級的充電設施不是相斥關系,而是共存互補關系,共同滿足用戶在不同場景下的充電需求。此外,光儲充一體化并不適合所有超充站,只有滿足特定空間、光照等條件的場地才適合發展。
趨勢七:雙碳目標推動企業加速低碳轉型
在政府層面,2025年中國和歐盟在低碳政策領域都將持續深化和完善各自政策框架。中國政府正加快推動低碳相關政策的出臺,2025年碳排放核算、電池數字護照等各項標準預計將逐步得到細化。歐盟的碳排放管理政策進入到實施階段,CO?排放法規及電池碳足跡聲明將在2025年正式執行,從而給企業戴上綠色“緊箍咒”。盡管當前歐盟內部對“禁燃令”存在分歧,不過其低碳發展的大方向應該不會改變。
在企業層面,為應對全球碳減排目標,頭部企業積極參與碳管理標準的研究制定及示范應用,以期在碳減排方面建立先發優勢、提升品牌價值。具體舉措包括:加強數字化技術應用,通過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支撐碳足跡數據的追蹤、采集及計算,建立數字化碳管理系統,實現能源的智能管控;發展全生命周期綠色低碳技術,例如研發低碳工藝、布局零碳工廠、發展電池梯次利用等。
蓋斯特判斷:2025年中國將進一步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倒逼企業加速低碳轉型。與此同時,在碳減排措施落地實施的過程中,數據安全問題以及數據采集、技術改造等的成本問題將成為新的挑戰。
趨勢八:AI大模型應用場景進一步拓展
2025年AI大模型在汽車產業的應用范圍將加速擴大,賦能更多業務場景實現更大價值。其應用的核心特征是,既能有效促進產品智能化升級,更能激發產品與技術研發的創新潛能。以智能駕駛為例,一方面,在大模型的驅動下,智能駕駛端到端方案將加速落地,可以持續優化駕駛能力;同時基于用戶習慣、偏好等數據分析,可以提供“更懂用戶”的個性化駕駛策略。另一方面,大模型能夠實現研發過程的提質、增效、降本,例如基于大模型的數據處理,在呈現效果與研發效率上可以大幅提升;同時還可生成海量場景數據,并與真實數據結合,推動算法迭代,強化長尾問題應對。
AI大模型的廣泛應用將帶來汽車產業全新的發展范式,同時需要企業形成全新的支撐能力。在技術能力層面,“算法/模型+數據+算力”將成為新的技術底座。其中,專業算法依托大模型可以實現質的突破,高質、海量的數據是模型迭代的源泉,而處理這些數據將對高性能芯片及云算力服務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資源布局層面,車企在模型研發、數據庫和算力設施建設上的投入將不斷加大,垂域模型開發、數據開放共享以及計算集群建設等將成為重點方向,由此行業級平臺有望逐步形成。
蓋斯特判斷:AI大模型的核心價值在于,既賦能產品力,這是目的;更賦能打造產品的創造力,這是根本。在大模型的持續賦能下,汽車將逐步演化成為智能體(AIAgent),同時將會帶動企業全體系的數字化變革。為此,汽車企業必須積極擁抱這一趨勢,建立大模型思維,并通過投入AI技術資源、與外部主體有效合作、培養相關專業人才等舉措,實現深度的數字化轉型,以抓住產業深刻變革的發展機遇。
趨勢九:整車級操作系統將量產應用
車用操作系統已經從最初的嵌入式OS發展到當前主流的多模塊OS方案,但是智能座艙、智能駕駛、車控等各功能域系統仍較為封閉,各系統之間的信息流轉并不暢通。目前在整車架構集中化的趨勢下,車用OS正邁向整車級融合的新階段,具體特征為橫縱向打通、多模塊并線運行。隨著融合程度的不斷加深,部分相近需求和功能將逐漸融合,形成異構融合OS;在此過程中,算力也將逐漸集中。展望未來,車載OS的最終形態將是面向整車中央計算單元、具備分布式特征、多核異構深度融合的廣義OS。
當前,部分車企的整車級融合操作系統已開始落地應用,如某車企通過自研虛擬機,基于多個成熟內核深度定制,形成了“1+4+N”整車操作系統框架,具備高帶寬、低時延等優勢。預計2025年主流車企將持續加強整車級OS解決方案的研發,并開啟量產應用,以提升跨域資源使用效率與多功能融合體驗。
蓋斯特判斷:高集成化需求與智能化發展,將加速整車級融合操作系統方案的落地進程,整車級OS將發揮基礎軟件底座的作用,實現更優的跨模塊融合效益。這種整車級OS不僅將會有效提升全車功能控制及決策性能,而且還將促進企業在產品開發中采取更為統一和靈活的策略,加速產品創新迭代。
趨勢十:多場景NOA智駕方案加速向低價位車型普及
目前在20萬元以上價位的車型中,NOA智能駕駛方案應用日益廣泛,車企正快速將相關技術方案擴展至更多車型,以利用規模效應降低成本,進而提升產品的性價比。這些逐步搭載至經濟車型的智駕方案,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技術上普遍采用純視覺感知路線,舍棄激光雷達;二是功能上聚焦于高速NOA和記憶行車等成熟技術,以提升用戶的駕駛體驗。在此趨勢下,預計到2025年,多場景NOA功能的新車滲透率將達到快速上升的關鍵拐點。
智能駕駛方案實現大幅降本的核心原因之一在于,AI端到端技術的深入應用在三個層面上有效降低了開發成本:一是降低了硬件成本,AI端到端算法的性能顯著提升,減少了系統對傳感器、芯片和域控制器等硬件的依賴;二是降低了人力成本,AI端到端模型的開發主要依賴少數高端AI人才,使企業可以縮減智駕研發團隊的規模;三是降低了系統開發成本,通過建立AI數據生成和自主訓練等平臺,車企測試訓練模型的成本得以大幅下降。未來,AI端到端技術在軟硬件配置、組織架構和開發流程等多方面帶來的變革,還將進一步推動高階智能駕駛方案成本的全面降低。
蓋斯特判斷:目前端到端方案尚未完全成熟,但是隨著企業的積極投入和快速部署,預計技術的迭代優化將不斷加速,并由此推動智能駕駛方案的成本持續降低,進而形成“智駕方案持續迭代”與“產品規模不斷擴大”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最終加快實現高階智能駕駛技術的產業化普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