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23年,中國汽車行業發展可謂跌宕起伏,異彩紛呈。一方面,總銷量創歷史新高;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持續擴大;自主品牌國內市場份額不斷攀升,穩據半壁江山;整車出口量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出口國。另一方面,價格戰硝煙彌漫,行業“內卷”嚴重。面對產業變革的日漸深化和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車企紛紛聚焦差異化競爭策略,通過聯合構建生態來降本增效。而外資品牌也在探索各種“新合資”模式,謀求借助自主品牌力量加快電動化、智能化轉型。受上述因素綜合影響,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及技術都呈現出一系列新的趨勢和變化,值得業界關注和思考。
在此,蓋斯特咨詢特別梳理出了2023年中國汽車行業的十大熱點問題,并做系統總結和點評,分享如下:
一、整體市場復蘇,全年銷量創歷史新高
2023年中國汽車市場實現超預期增長,預計全年銷量有望突破3000萬輛,同比增長12%左右。其中,國內市場同比增長5.3%,銷量將達約2500萬輛;出口市場延續前兩年爆發式增長態勢,同比增幅將達近60%,達到約500萬輛。從車型分類來看,乘用車市場銷量同比增長約10.4%,增速弱于整體市場;商用車呈現溫和復蘇態勢,銷量較去年低谷期有明顯回升,有望達到400萬輛,同比增長約21.2%;從動力形式角度看,燃油車銷量小幅增長,銷量達2060萬輛,但市場占比持續顯著下滑;新能源汽車銷量超預期增長,全年銷量將達約940萬輛,整體市場滲透率超過30%。
蓋斯特點評:
貫穿全年的政府促消費政策疊加車企持續促銷活動,對提振汽車市場有明顯效果。2023年汽車總銷量有望創造歷史新高,新能源汽車銷量和出口銷量依舊是市場增長的主要拉動力。一方面,新能源乘用車新品供給持續擴大,且新車型定價普遍低于預期,乘用車市場的新能源滲透率有望突破35%;另一方面,中國車企產品質量提升、智電技術領先,且供應鏈體系更有競爭力,推動出口市場實現持續高增長。
二、出口再創新高,車企積極探索出海新模式
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預計將達到500萬輛,比2022年增加近200萬輛,同比增長超過60%,中國由此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出口國。分析出口增量的主要來源:從車型看,乘用車增加約167萬輛,占總增量的88%。從動力形式看,傳統燃油車增加約137萬輛;新能源汽車增加約53萬輛,數量少于燃油車,但同比增速為76.7%,超過燃油車。此外,在企業出海模式上,眾多中國品牌車企均積極尋求出海,并通過抱團出海、在海外建廠、與外資合作等多元形式布局海外市場。
蓋斯特點評:
2023年,我國汽車產業在出口總量和出海模式探索等方面均取得了較大進展,不過中國汽車出海之路并非一片坦途:目前出海車企仍存在“散、弱、小”等情況,中國品牌汽車產品在發達國家市場的占率有待進一步突破。此外,其他國家的政策壁壘、合規問題等也給中國汽車出海帶來較大的不確定性。因此,企業必須做好短期出口銷量提升和長期前瞻系統布局海外市場之間的平衡,既求生存、更謀發展。
三、國內市場激戰,車企之間“內卷”貫穿全年
2023年價格戰貫穿全年:年初特斯拉率先降價;3月雪鐵龍超常規降價引發連鎖反應,導致車企大規模跟進,價格戰全面爆發;直到下半年仍在持續,且影響更趨深入。價格戰使燃油車的定價體系全面坍塌,新車型定價普遍下探,老車型則不得不以“降價增配”方式提升競爭力。受此影響,市場競爭日益加劇,企業的產品推新速度和技術更迭速度不斷加快,引發市場格局發生顯著變化: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此消彼長,2023年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已超過50%,而合資品牌的份額持續下降;在自主新能源汽車品牌中,比亞迪穩居第一,理想汽車銷量快速提升,小鵬、問界等也實現了不錯的銷量增長。
蓋斯特點評:
國內汽車市場增速持續放緩,消費需求動力不足,是價格戰的直接原因;新能源與燃油車新舊切換進程加快,兩類產品都不得不降價以確?;驌屨际袌?,是價格戰的根本原因。價格戰又進一步加劇行業競爭,倒逼車企轉向新賽道,打造新能力,探索新模式。為此,車企應圍繞應用場景和用戶體驗,提升產品的精準定義能力,進而精準實現企業的成本控制目標。在此基礎上,車企還應聚焦打造面向未來的綜合競爭力,著力強化自身長板,并快速補齊短板,這是車企能否實現銷量突圍的關鍵。
四、產業變革深化,新合資模式誕生
此前合資品牌在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上前瞻投入不足、行動速度遲緩,導致其市場份額持續被自主品牌擠壓。2023年合資品牌開始探索“反向借力”自主品牌,謀求通過“新合資”來加快向智能電動方向轉型的新出路。具體主要包括三種模式:第一種是外資車企入股自主車企,共同研發智電新產品。該模式有利于外方快速在華落地有競爭力的智電產品,并為內部研發爭取時間和獲得外部技術支持。第二種是外資車企在戰略入股自主車企,同時雙方成立合資公司。該模式可利用自主車企的先發技術與本土化供應鏈體系,助力外方的智能化、電動化轉型,并以輕資產模式保持對中國市場的關注;第三種是合資公司推出獨立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導入自主車企的智電技術。該模式可以直接借助中方的智電核心技術以及相應的本土供應商,支撐外方在智能新能源產品上的突破。
蓋斯特點評:
中國汽車產業在智能新能源汽車上取得了先發優勢,自主品牌與外資品牌發生了市場格局逆轉。同時,中國汽車市場的用戶需求、競爭要素等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在這種新形勢下,“新合資”模式既是外資品牌對電動化、智能化轉型路徑的再探索,也是其對“新本土化”戰略的落地實施,即不僅要“在中國、為中國”,而且要“攜中國、為全球”。
五、企業合縱連橫,生態化發展漸成行業共識
2023年經濟復蘇不及預期、價格戰持續蔓延,車企盈利困難。但為了“新汽車”業務的長期可持續發展,企業仍需繼續進行巨額投資。在此背景下,企業開始加快抱團取暖,謀求共建生態來參與競爭。例如,華為通過兩大模式逐步構建并擴大“華為生態聯盟”:一是將汽車BU業務獨立,開放股權吸納車企加入;二是大力發展智選車業務,目前華為分別與賽力斯、奇瑞合作打造了問界、智界品牌,與江淮、北汽的合作據悉也已敲定。再如,換電與充電企業各自結盟,補能生態化發展趨勢明顯:在換電領域,蔚來開放換電網絡,目前已有長安、吉利等加入,“換電聯盟”初現雛形;在充電領域,奔馳與寶馬成立合資公司在華運營超充網絡,特斯拉持續擴大在華充電網絡開放范圍,路特斯等四家豪華車企成立閃充聯盟,充電領域呈現“小聯盟”紛紛涌現的態勢。
蓋斯特點評:
在電動化與智能化發展的大趨勢下,汽車產業邊界持續向外拓展,任何一家乃至一類企業都不可能掌握發展智能電動汽車所需的全部要素,單一企業參與競爭優勢會被“稀釋”,短板會愈發突出。因此,車企必須通過深度戰略合作來彌補短板、放大長板,必須走生態化發展之路,逐漸成為車企共識,共建生態正成為汽車企業參與競爭的重要模式。
六、智能產品爆款,重新定義細分市場標準
差異化已成為新汽車時代產品的第一競爭力。2023年,產品的差異化主要從精準定義、智能化體驗打造以及成本競爭力三大維度得到體現,并由此重新定義了細分市場的產品標準。具體來看,在30萬元級市場,以理想L系列為代表的相關產品,從空間利用、座椅舒適性、智能交互體驗等角度重新定義了家用SUV標準;在20 -30萬元級市場,問界M7、小鵬G6等采用輕地圖、輕雷達方案,推進高階智駕應用在更低價位車型,重塑了該細分市場產品的智能化標準;在10萬元級市場,比亞迪依托產業鏈垂直整合優勢,打造了“現象級爆款”產品海豚與海鷗,在空間、性能、智電體驗等方面與同級別產品相比均有優勢。
蓋斯特點評:
當前汽車產品的內涵及相應的打造方式都發生了重大轉變。過去針對硬件主導的傳統汽車,車企更多采取對標思維,除品牌之外,車企之間的產品差異主要體現在配置和售價上,即比拼性價比;今后面向軟件定義的“新汽車”,車企必須打造全新的差異化產品競爭力,其核心是基于用戶需求的精準定義、軟硬融合的智能化體驗以及系統性的成本控制能力,其背后需要企業建立涵蓋產品定義、研發、生產、供應鏈、營銷及服務等各環節,內外部緊密協同的共創體系。
七、插混異軍突起,成為2023年新能源汽車增長的最大動能
2023年中國市場的插混汽車銷量預計可達273萬輛,同比增長約84%,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占比將提升8個百分點,成為新能源增長的最大動能。其中,A級、B級車市場是插混汽車增長的主要細分市場。各大車企紛紛將插混車型作為發展重點,不斷加大技術投入,市場上涌現出了檸檬混動DHT、藍鯨iDD、雷神動力、DM-i超級混動、鯤鵬DHT混動等一系列新產品,為用戶提供了電動化汽車的更多選擇和更好的用車體驗。
蓋斯特點評:
插混市場的火爆,是消費者綜合產品特性、應用場景、使用成本后做出理性選擇的結果:一方面,由于目前充電基礎設施尚未完善、電池性能存在局限,插混車型可有效解決當前純電動汽車在續航、補能、耐低溫性等方面短板;另一方面,經過持續迭代優化,插混汽車不僅可以提供近似純電車型的體驗,而且其專屬平臺、系統及發動機等,也使其成本更低、能耗更少、性能更好,產品體驗顯著提升。預計插混車型在近期都會保持較強的競爭力,未來有望迎來5年左右的黃金發展期,10-20萬元級市場將成為插混(含增程式)車型的主要增長區間。
八、電池市場變化,磷酸鐵鋰受熱捧
由于車企對成本控制的訴求日益強烈,而磷酸鐵鋰電池的性能基本可以滿足市場需要,所以2023年磷酸鐵鋰電池發展迅猛,市場占有率攀升至67.6%。相應的,三元鋰電池受到鎳、鈷等資源的限制,同時消費電子及海外市場需求的拉動作用有限,現階段仍相對弱勢,市場占有率下降至32.3%。其他新型鋰電池或新材料體系電池,如半固態電池、鈉離子電池等,已進入試點裝車階段。
從技術趨勢上看,磷酸鐵鋰電池的開發趨向高比能量和長壽命,磷酸錳鐵鋰是當前發展的熱點,預計其量產裝車熱潮即將來臨。三元鋰電池結構化發展特征明顯:其中5系、6系占比逐漸下滑;8系成為現階段主流產品;9系開始強勢入局,市場份額有望進一步擴大。此外,三元鋰電池單晶化發展趨勢明顯,2023年單晶產品在三元鋰電池中的滲透率有望達到45%以上。
蓋斯特點評:
未來十年內,磷酸鐵鋰及三元鋰電池仍是車用動力電池的主流材料體系。預計在2025年之前,磷酸鐵鋰會保持主導地位;三元鋰電池因能量密度、快充性能等優勢,發展潛力大,中期市占率將走高;半固態電池和鈉離子電池等更多作為補充,應用于部分場景。長期來看,全固態電池是未來方向,也是企業在電動化下半場獲取可持續競爭力的關鍵。
九、鋰價大幅波動,深度影響新能源產業發展
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2023年鋰價波動劇烈,整體大幅下跌的同時伴隨短期反彈。鋰價下跌的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產業鏈各環節以更謹慎、理性的態度應對鋰價波動,炒作空間收縮;二是鋰資源供應端產能釋放提速,需求端新能源汽車增速放緩,形成供強需弱的局面。但是受前期跌幅過大的影響,鋰鹽廠與貿易商聯合挺價,鋰價因此出現短暫回升??傮w上,鋰價正在逐漸回歸合理區間。
鋰價大幅波動對新能源行業發展產生了多種影響。對于電池企業,導致鋰礦等上游資源的布局速度放緩,同時對鈉電池等新材料體系的關注度下降;對于整車企業,鋰價降低助力新能源整車成本下降,推動新能源汽車加快搶占傳統燃油車的市場份額,尤其是中高端市場;對于電池回收企業,鋰價下行使回收材料的盈利空間收縮,面臨不得不處置高價庫存等挑戰,所以小作坊式的參與者正加快退出,行業規范化發展提速。
蓋斯特點評:
短期來看,受供給端產能釋放及產業鏈多方博弈的影響,鋰價大概率仍會處于波動狀態,但回歸高價區間的可能性較低。長期來看,由于鋰資源供需企穩、電池回收體系逐步建立以及鋰資源生產成本降低等因素,預計鋰價將處于8-15萬元/噸的區間。為降低未來鋰價波動造成的影響,企業仍需圍繞鋰資源推進產業布局和替代探索,例如切入電池回收領域、開發新材料體系電池等。
十、城市NOA加快落地,成為企業降本競爭高地
2023年城區場景的領航輔助功能(城市NOA)進入落地階段。頭部車企采用多模式組合策略,即在“基于高精地圖的NOA”的基礎上,增加“不依賴高精地圖的NOA”與“通勤模式”,以此實現全場景的覆蓋。從技術角度來看,車企綜合考慮了城市NOA落地的迫切需求與高精地圖鮮度難以保障等難題,著力改進感知技術方案,增強“實時建圖”能力,以有效應對城區復雜場景。同時,高精地圖也在向“輕量化”方向發展,圖商通過減少不必要的地圖要素、眾源采集與集中更新相結合等方式,滿足城市NOA落地對地圖鮮度的需求。從成本角度看,在規模落地的需求驅動下,車企持續尋求更低成本的NOA方案,包括以4D毫米波雷達替代低線束激光雷達、芯片國產化替代以及千元級別行泊一體域控等,不斷降低成本,推動城市NOA從高端車型向中低端車型的應用普及。
蓋斯特點評:
城區場景的領航輔助駕駛是實現全域NOA最難的一塊“版圖”,也是車企為用戶打造連續場景體驗、贏得競爭制高點的關鍵。未來實現更低成本和更廣區域的NOA普及應用,車企需要與相關供應商、服務商等合作伙伴一同打造支撐城市NOA落地的多主體協同創新生態,基于軟硬技術的升級適配與成本下降,賦能多場景NOA的逐漸有序落地。在較長時間里,這都將是車企在智能駕駛領域的核心競爭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