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于《經濟日報》2022年11月7日第11版智庫欄目
圍繞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問題,清華大學(車輛學院)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助理劉宗巍博士近日接受經濟日報社邀請參加了專家研討,發表的相關內容刊發于11月7日《經濟日報》第11版。
主持人(經濟日報理論部主任、研究員徐向梅):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目前發展狀況如何?與國外相比具有哪些優勢?
劉宗?。?/strong>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09年至2014年,為培育導入期。通過“十城千輛”示范工程等措施,以政府力量推動新能源汽車實現了產業化起步。第二階段是2015年至2020年,為初步成長期。201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有率達1.3%,首次突破1%大關,標志著該階段的開始。在此期間新能源汽車銷量雖有起伏,但在財政補貼等政策支持下,保持穩步發展態勢。第三階段是2021年至今,為高速增長期。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有率達13.4%,開啟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新能源汽車由以政策支持驅動為主向以市場需求驅動為主轉變。
總體來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在全球范圍內逐漸展現出全方位領跑態勢。
市場表現遙遙領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我國2022年1月至9月新能源汽車銷量為456.7萬輛,市場占有率增至23.5%。在保有量方面,公安部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9月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1149萬輛,占汽車保有量的3.65%,在全球范圍內處于領先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消費者對電動化等技術的青睞度更高,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
整車企業順勢崛起。在新能源汽車發展大潮中,涌現出蔚來、小鵬、理想、哪吒等頭部造車新勢力,形成汽車產業中新的一極,不少傳統車企也推出熱銷新能源汽車產品。后者以比亞迪最具代表性,自2022年3月起,比亞迪成為全球首家停售純內燃機汽車的大型傳統車企,7月僅憑純電和插電車型,銷量就達16.2萬輛,位居中國市場第二位,僅次于一汽大眾的16.9萬輛。2022年1月至7月,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上本土品牌占比近90%,遠超合資和外資品牌,進而帶動總體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占比增至45.6%。同時,中國品牌新能源汽車也進入發達國家市場,我國已基本建成完備且有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產品優勢日益凸顯。我國新能源汽車產品呈現“兩端帶動中間實現全面突破”態勢,我國汽車企業正借著新能源汽車轉型一舉實現品牌升級。微型車已基本電動化,例如五菱宏光月均銷量3萬輛以上。高端車逐漸由電動化產品主導,包括不少造車新勢力和傳統車企推出的產品,例如蔚來汽車,其主銷產品價位在35萬元至55萬元,月均銷量近萬輛。近期主流的中級車也開始發力,例如比亞迪、廣汽埃安、哪吒、零跑等車企新能源汽車銷量快速增長。整體而言,新能源汽車在全生命周期內產品綜合成本逐漸接近燃油車水平的同時,展現出操控性好、舒適性佳以及小車也可精品化等獨特優勢,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持續提升。
核心技術重點突破。電池、電機和電控“三電”技術不斷進步。動力電池已基本解決續航里程、安全、壽命等關鍵問題,能量密度等核心指標持續改善,與整車產品匹配性越來越好。整車平臺技術不斷升級,在純電專屬平臺方面,中國車企走在全球前列,基于動力總成的改變,注重車輛的結構優化、質量分配、空間利用和系統集成,并綜合運用輕量化、安全化等技術,確保產品的優越性能。中國新能源汽車產品得到認可,不僅得益于電動化技術支撐,也得益于智能化技術賦能,如智能駕駛(輔助駕駛)、智能座艙(人機交互)等技術,中國企業在量產水平和迭代速度上均展現出一定優勢。
基礎設施發展迅速。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9月,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達448.8萬臺。僅今年1月至9月就新增187.1萬臺,其中公共充電樁增量同比增長106.3%,隨車配建私人充電樁增量持續上升,同比增長352.6%。國際能源署發布的《2022年全球電動汽車展望》顯示,從全球范圍看,截至2021年,在公共慢充樁領域,中國累計建設數量約67.7萬臺,占全球總量的56%;在公共快充樁領域,中國累計建設數量約47萬臺,占全球總量的83%。我國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與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保持同步,基本滿足了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的需求。